您的位置:首页>国内 >
  • 非学历民办学校为何热衷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却不愿意对学生和家长开诚布公?

    2020-11-17 14:10:27 来源: 东方网

入学通知书上要在显著位置标注“非学历”字样,学校名称不得单独使用“大学”“学院”字样,招生简章和广告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受教育者及其家长……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行为的意见,给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办学划定“硬边界”。(11月15日《中国妇女报》)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普及化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8年达到了48.1%、2019年达到了51.6%并且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尽管如此,每年高考结束之后都会有一批想上大学高考成绩又不理想的学子,面临着“该去哪儿上学”的困境。

明明是非学历民办学校,却刻意营造和公办大学一样的假象;为了取信于考生和家长,一些非学历民办学校还刻意围绕着一些重点大学来设置,给学生们营造一种可以和名校学生享受同样教育资源的错觉,等到4年过后才发现自己是没有学籍的“名校假学生”;一些原本考上专科学校的考生由于被蛊惑最终放弃了去职业院校就读,与学历教育失之交臂……当非学历民办学校绕过规则和边界“野蛮生长”的时候,不仅欺骗了学生和家长、也破坏了教育秩序,还对一些名校的社会声誉造成了损伤。

对于那些被欺骗和误导的学生和家长而言,最大的痛心不是花了少则几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的费用,而是花费了几年的宝贵光阴连学籍都没有,遑论学历。一些非学历民办学校“蹭名校”,说到底就是为了利用名校的公信力来为自己背书,从而骗取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一些人的“钱袋满当当”,何尝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一些受骗者不仅承受着物质损失,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非学历民办学校为何热衷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却不愿意对学生和家长开诚布公?教育承载着老百姓社会流动的期望,学历和文凭成为某种意义上求职的“敲门砖”;一旦不能够满足公众对学历的渴求,难免会不受待见。民办教育机构又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脱颖而出,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便成为某种意义上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利益的极致追逐,对规则和边界的忽略和漠视,让非学历民办学校 “一地鸡毛”、乱象丛生。

伴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非学历民办学校并非没有蛋糕可吃,而是要找准办学定位,在非学历技能培训方面进行深耕细作,挖掘好、开发好新的“市场富矿”,培养受教育者具有终身就业的能力。

说到底,依靠忽悠和蒙蔽固然能够奏效一时,却终究难以长久;只有戴上“紧箍咒”、净化市场,非学历民办学校才能走出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学校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