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内 >
  • 烟台片区启动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百箱计划” 布局发展海工装备产业

    2022-08-24 08:20:29 来源: 国际商报
1038公里的海岸线,串起了烟台的海岛、沙滩、湿地和温泉……8月的烟台热浪滚滚,站在海边,夹杂着海水咸味的海风扑面而来,海岸边是赶海嬉戏的人群。承载着“把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使命的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自挂牌成立以来,从浅海到深海的蓝色好风光就成了其建设发展的金字招牌。

推动海洋种质资源跨国引育

发展渔业,种业先行。作为国家级原良种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烟台片区在全国率先建设现代化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搭建了集种业研发、引进繁育和陆海中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从一粒鱼卵到一条鱼,再延伸至一条产业链,一个海洋种业体系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

烟台片区紧抓海洋苗种引进和中转关键环节,创新“引进中转+陆海接力”新模式,打通“鱼卵引进隔离-孵化育苗-入海驯化-海水养成-成鱼加工-销售流通”的完整产业技术体系,实现海洋种质资源的跨国引育。烟台片区在全国率先建设的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以最快捷最高效的方式完成了苗种从入境到入厂、从入池到入箱的多次中转业务,实现近海与远海养殖场景的转换。

“目前,片区已从挪威、冰岛等地引进高质量大西洋鲑发眼卵25万粒,实现了4000尾大规格苗种的跨省中转。”据烟台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该模式为基础,烟台片区又成功引进了总投资约4亿美元的挪威三文鱼项目,成为国内迄今为止单体最大的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三文鱼生产、交易和加工中心。

创新监管模式做大海洋贸易

有了优良的种质,也会有优良的产品,为了让产品更好地“走出去”,烟台片区对标RCEP规则和通关标准,在山东省创新推出了鲜活水生动物出口长效监管机制。

“该监管机制就是将鲜活水生动物的出口监管由‘结果管理’优化调整为‘前置管控’,海关制定安全风险监控和疫病监测方案,将通关日的集中检验前置分解为日常监管‘分量’,水生动物通关时限由之前的8~9天缩短到3个小时。”上述负责人表示,同时,烟台片区建立了“海关主管、企业自控、本底治理”的水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系统梳理可能影响和制约活水生动物品质的疫病、环境和药残等风险因子,反馈作为片区推进海洋本底净化的方向,助力特色水产品实现稳定出口。

不仅如此,烟台片区还建成了全国首家海洋知识产权中心,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动“水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通过增设苗种繁育许可准入条件、嵌入合同保护条款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闭环路径,有效激励和保护了水产新品种源头创新,推动种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布局发展海工装备产业

海洋经济是烟台片区重点打造的特色品牌之一,也是烟台片区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因此,除了探索海洋种业全链条发展外,烟台片区还培育海工装备产业,推动海洋科技创新。

烟台是“蓝鲸1号”“蓝鲸2号”等大国重器的诞生地,烟台片区依托海工装备产业优势,探索与海洋牧场试点融合,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引领海工装备“油转渔”新业态快速发展。烟台片区围绕破解海洋牧场平台确权难,制定了全国首个标准,形成确权路径、赋予合法身份,已确权颁证近3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围绕破解融资难,首创天气风险指数评价体系,引导创新海洋牧场保险产品,通过确权颁证和指数保险的“一证一险”模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4.2亿元、风险保障7.7亿元。

烟台片区引进中科院育成中心、泛海海工等20个涉海高端项目,创新推出“企业出题-学校解题”“科技人才双聘任”等产教融合新模式。同时,烟台片区与7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带动和关联的涉海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并大力吸引海洋高端装备、智能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海洋大数据、智能制造、海洋高端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和项目。2021年年底,烟台片区又抓住省级黄渤海新区获批落地的战略机遇,规划打造了100平方公里的空天海装备智造城,重点培育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产业,先期启动30平方公里先导区建设,集中布局海工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等平台载体。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烟台片区将发挥海洋经济产业优势,围绕海工装备、海洋渔业、蓝碳经济,制定海洋全产业链制度创新行动方案,复制推广烟台创新经验,携手威海、东营和日照等地打造“山东海工”行业品牌、共建山东“深蓝粮仓”。(晏澜菲)

关键词: 山东自贸试验区 海洋种业产业生态圈 全国首家海洋知识产权中心 天气风险指数评价体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