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名企 >
  • 科技驱动世界快速变化 为女性带来更多机遇和力量

    2022-03-10 16:22:06 来源: 上海科技报

科技驱动世界快速变化,这为女带来了比以往更多的机遇和力量。

在“中国创新处方”问世的背后,在“国之重器”挖泥船国产化的逆袭历程的背后,在我国第一艘到东海、第一艘到南海、第一艘到南极去探测无人艇的背后……在这些硬核科技领域的背后,也有科技女的铿锵力量。

她们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

爱优特给你“爱”的力量

日,第112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和黄医药宣布呋喹替尼(中国商品名:爱优特)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获批上市。由此,爱优特成为了首个基于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在澳门上市的自主创新肿瘤药物。

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从发现到新药上市均在国内完成的主流一类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于2006年立项,2007年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的实验室被合成,2018年6月,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全文发表了呋喹替尼治疗转移结直肠癌III期关键临床研究FRESCO的完整研究结果。2018年9月,该药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转移结直肠癌患者,并于2020年1月1日起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还荣获2019年度上海药学科技奖应用类一等奖。

时至今日,说起这款代表着多项中国第一的首创新药,业界流传着这样一段传奇趣事。

2007年,正准备出国访问的时任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现任和黄医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与化学部总监相约于张江的一家咖啡馆,聊到兴起时,苏慰国博士灵感迸发,在咖啡馆的纸巾上画了一个在他头脑中赫然形成的化学结构式。多年的新药分子设计经验告诉他,这个分子式一定有进一步发展为更佳药物的可能。果不其然,苏慰国博士在出差期间就收到了来自研发中心的好消息——画在纸巾上的分子式成功合成, 而且初次评估结果奇佳!就这样,一个汇聚了苏慰国博士多年专业研究积累、和黄医药首个自主研发抗癌新药——呋喹替尼的原型在这样一个偶然而又必然的情景下“诞生”了。

但上市远不是创新药的终点,持续开展新的探索研究、挖掘药物的临床价值,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才是一款新药的永恒使命。年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爱优特的新适应症研究始终在路上。

2020年,和黄医药启动了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非随机的II期研究,以评估呋喹替尼与信迪利单抗联合疗法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细胞癌(HCC)、非小细胞肺癌或肾细胞癌患者的安全和疗效。目前,该研究良好的初步数据已在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CSCO)上公布。2022年,该款药物又在美国启动了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非随机、Ib/II期研究,以评估呋喹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难治三阴乳腺癌(“TNBC”)和子宫内膜癌(“EMC”)患者的安全和疗效。之前,在中国进行的I期研究和美国的I/Ib期研究中,都证实了呋喹替尼治疗包括TNBC在内的晚期实体瘤中的安全和初步疗效。

相信,这一系列新的研究都将为造福女病患的那些“爱、优、特”的新适应症带来新的希望。

“我把‘女儿’托付给你们了”

科研女的数量相比男较少,在船舶行业,更是如此。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过去从事船舶行业的女寥寥,如今随着船舶的人化设计,建造技术的进步,船舶女也有了较为便利的工作条件。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海工部副主任于再红和她的团队,经过20余年不懈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大型挖泥船的国产化之梦,填补疏浚装备高技术领域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于再红采用“复合驱动”、电力驱动等动力系统设计理念,大大减少大型挖泥船的总装机功率,创造巨大经济效益。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

2008年11月28日,于再红参与设计的16888立方米耙吸船“新海凤”顺利交船。2天后,她的女儿出生了,从此以后,她换了身份,成了一名母亲。在20年的舰船研发设计生涯中,于再红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蜕变,每一次都充满了艰辛和勇气。

于再红所学的专业是轮机,而轮机被比喻为舰船的“心脏”,是非常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在20年的科研生涯中,她担任了多个重要项目的副总设计师和轮机专业主任设计师。

作为我国挖泥船自主创新团队的一员,从2000年开始,于再红就和她的团队共同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开启了挖泥船国产化的漫漫征途。

2003年,于再红担任了第一艘国产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虎”轮的副总设计师,13500立方米的“新海虎”是我国按照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自行设计的第一艘大型、现代化的耙吸挖泥船。

1000多个日夜的磨砺,几个月的海上陆上联合调试,经历了无数次几崩溃的时刻。2005年,“新海虎”轮成功交付,一举打破了大型现代化挖泥船为国外垄断的局面,同时也开启了挖泥船“复合驱动”的先河,该船也被称为“神州第一挖”。

“这一艘艘船就像是我的‘女儿’,顺利交付的时候就是‘女儿’出嫁了。”

之后的10年里,于再红所在的挖泥船团队不断探索,研发了新海凤、浚海系列、通系列等大型挖泥船20余艘。这些船为远海岛礁建设、海洋维权、港口航道和填海造陆工程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我国迎来了挖泥船黄金10年的发展。

于再红和她所在的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全面掌握了超大型绞吸挖泥船的设计技术。2019年,历时4年打造的亚洲最大的绞吸挖泥船 “天鲲号”正式投产,“天鲲号”是我国自主创新、打造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与大飞机、航母并列“十大国之重器”。

历经2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不仅实现了国内自主设计建造大型挖泥船的梦想,还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从完全依赖进口到作为先进技术禁止出口,走出了一条挖泥船国产化的逆袭之路。

“居虽安之而岂敢忘危,科技是海洋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3月初,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打捞局外高桥码头正式启动,掀开长江口二号这艘古船自发现后尘封了8年的神秘面纱。

这是史上“最硬核”的沉船探测打捞工作。水下考古,要面对变化莫测的暗流、巨大的水压、“娇贵”的文物……在这些挑战下,曾获2017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成为了水下考古的坚强后盾。而这一技术上的突破,是由一位80后的上海女科技工作者历时10年所完成的,她更是全程参加了此次8年水下考古。

她,就是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彭艳。

彭艳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10余个含金量十足的奖项。同时,她还是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海洋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入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青年拔尖人才等;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所在团队为全国首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领团队获得上海模范团队等。

作为女科研工作者,彭艳说:“为女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让她们在工作的同时也能轻松承担家庭责任,既是精神上的鼓励,也是生活上的切实支持。一位母亲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可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成长榜样。”

2009年,时年27岁的她参与到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龚振邦、罗均、谢少荣教授的团队,从事智能无人艇和仿生控制方面的研究,从此与无人艇结下不解之缘。

无人艇的研发,时间周期长,任务十分繁重。12年时间,彭艳与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精海”15个系列无人艇,成为我国第一艘到东海、第一艘到南海、第一艘到南极去探测的无人艇,出色完成了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巡逻警戒等任务,并获得我国无人艇方面的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

关键词: 科技领域 首创新药 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