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全球 >
  • 团风丝弦锣鼓:深山里的“交响乐团” 当前短讯

    2023-05-31 17:20:37 来源: 黄冈日报

5月24日上午,团风县贾庙乡文化站一楼大厅传出咚咚锣鼓声,团风丝弦锣鼓队的队员们早已等候多时。

“如果说交响乐的节奏看指挥家手里的指挥棒,那咱们丝弦锣鼓的节奏就看这个马锣了。”熊提生拿着手里的马锣一边演示一边介绍道。

马锣因外形像马蹄,故名为马锣。只见熊提生左手用大拇指、食指、无名指夹着锣身,不停地移摆转动,右手用一个头大尾小的木槌连击锣心,木槌击锣心时,正好赶上锣身与手指脱离接触之际,发出奇特的悦耳之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马锣的音色和音的长短,可以通过左手摆转幅度的大小来改变。我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还可以将马锣垂直向上空抛出,增加它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说罢,熊提生熟练地将手中的马锣抛向空中近2米高,待其降落后稳稳接住又继续演奏。

外形独特且演奏方式多样的马锣,只是团风丝弦锣鼓队众多乐器中的一个。

据史料记载,丝弦锣鼓由打击乐、吹奏乐、弹拨乐、拉弦乐四大类20余种乐器组成。起源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近300年历史了。民众常在祭祀、节庆、红白喜事等活动中演奏,演出人数一般在18人以上,最多可达百人。

打击乐声的粗犷奔放加上弦乐的细腻优美,丝弦锣鼓以前在农村的表演相当壮观。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电视、卡拉OK等现代音响设备的出现,丝弦锣鼓队的表演开始逐渐减少。据专家初步考证,团风丝弦锣鼓是鄂东地区现存唯一的一支丝弦锣鼓队伍。2013年,团风将其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5月24日,记者来到团风县贾庙乡文化站,与团风丝弦锣鼓队面对面,探访团风丝弦锣鼓发展轨迹,了解丝弦锣鼓现状。

聚星成火, 打造一支传承队伍

团风丝弦锣鼓队目前共有18人,平均年龄达60岁。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今年38岁的贺荣是队伍里的老幺。“当初是熊师傅邀请,我才知道咱们这儿还有个丝弦锣鼓队。开始只是好奇,想着可以当作娱乐项目,没想到从2016年一下娱乐到了现在。”贺荣笑着说。

贺荣口中的熊师傅——熊提生,是团风熊家塆丝弦锣鼓第八代传人,也是县里唯一一位丝弦锣鼓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今年69岁的熊提生出生于贾庙乡熊家塆村,这是团风县北部大崎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

史料记载,熊家塆丝弦锣鼓起源于清雍正年间,是由罗田的一位王姓师傅传艺于此,至清末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全塆男女老幼都会吹拉弹唱。

1944年秋,鄂东一带大旱,到处拜神求雨,熊家塆丝弦锣鼓就随求雨大军表演到了新洲、罗田、麻城等地。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熊家塆30多人的丝弦锣鼓队受邀到区政府所在地贾庙进行庆典表演,受到了当时县、区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一时间轰动四周。

“我是受我伯父的影响,爱上丝弦锣鼓的。”熊提生说,他的伯父熊作堂,是丝弦锣鼓的第七代传承人,从小就能熟练吹拉唢呐、京胡、笛子、箫等乐器。25岁进入塆组丝弦锣鼓队担任唢呐手。2015年被申报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由于近几年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加之老一辈师傅相继去世,队伍严重萎缩、部分重要曲牌失传、演奏技巧退化,丝弦锣鼓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无奈之下,熊提生找到贾庙乡文化站当时的站长漆正德寻求帮助。

老祖宗的技艺一旦出现年龄或技术断层,就有失传风险。非遗想要“活下来”,关键在人。可想要继承发扬非遗的光彩,并不能轻易速成,需要真本领,更需要恒心。

可上哪儿去找有本领还有恒心的人呢?

老站长漆正德一拍脑袋,想起自己的老同学陈友松。

陈友松是漆柱山村牌子锣鼓的队长,擅长唢呐、小鼓、大鼓、胡琴等乐器,有着30多年的表演经历。牌子锣鼓与丝弦锣鼓都是团风县广为流传的民间器乐。不同于丝弦锣鼓,牌子锣鼓流传的范围更为广泛,团风县境内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班。

“有队伍还有管弦乐的基础,何不把这个群体汇聚起来?”

漆正德带着熊提生找到陈友松表露自己的想法,三人一拍即合,并在全乡范围内选拔民间管弦乐基础较好的爱好者,以及邀请民间楚剧团的伴奏人员加入到丝弦锣鼓队伍。

2013年,团风丝弦锣鼓队成立了。

自此之后,团风丝弦锣鼓队开始在各种民间活动中崭露头角。2023年5月,在团风首届文化旅游节的舞台上,丝弦锣鼓更是叫好连连。

记者 吕洁 摄

溯本求源,重寻一张传承曲谱

团风古称乌林。据《团风镇志》记载,唐代以前,乌林四面环水,芦苇丛生,常有乌鹊来此息憩,故名乌林。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一幅幅绿色生态图不仅被载入了官方的历史书册,也被写入了民间的传承曲谱。

“《八哥洗澡》就是还原八哥洗澡的场景,《雁别翅》就是模仿大雁扑棱翅膀。”李济民从包里掏出一沓信纸后伸开双臂模仿大雁扇动翅膀,俏皮的模样惹得一旁的队员哈哈大笑。

今年76岁的李济民是丝弦锣鼓队里年纪最大的队员。然而,年纪最大的他面对丝弦锣鼓却丝毫不含糊。

“这个就是咱们平时用的曲谱。”李济民说。

李济民口中的曲谱,就是他随身携带的一沓信纸。摊开信纸,里面是用黑色钢笔一笔一画手写的音符,曲谱之间还填满了红色中性笔标注的记号。“这些曲谱的名字很多都带有动物,比如大雁、天鹅、八哥,作曲的灵感基本都来自对大自然的观察,通过这些曲子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与自然相处得多么和谐!”李济民自豪地说。

“别看李老师手里的这沓曲谱只是几页信纸,它们的来历可不容易啦!”贺荣说。

由于丝弦锣鼓乐队庞大,为了保证演奏效果,需要演奏者们的默契配合和对整个乐曲的熟悉把控。所以,不同于现在常见的简谱、五线谱,李济民手中的曲谱是由简谱、工尺谱和打击乐谱三部分组成。“这一行简谱是陈友松他们花了两年多找回来的。”李济民指着曲谱说。

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属于文字谱的一种。可是村里认识工尺谱的人并不多,外加部分曲谱遗失,现有的曲谱并不完整。

看不懂工尺谱,那就想办法把它“翻译”成大家看得懂的简谱。残存曲谱不完整,那就想办法复原成完整的曲谱。前期,老站长漆正德试图通过相关文艺工作者的帮助来“找回”曲谱,结果“复原”的谱子和原曲谱演奏出来的效果总有差异。

找“洋专家”不行,那就找“土专家”。

老师傅相继离世。2010年,时年79岁的熊雁明是熊家塆组里最后一位接受过传统丝弦锣鼓学习的老人。老人家不会“翻译”曲谱但听过原曲谱,陈友松没听过原曲谱但会“翻译”曲谱。那就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翻”,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听,一篇曲谱一篇曲谱找。一边“翻译”,一边“校对”,总能把谱子“找回来”。

就这样三人开启了漫漫“寻谱路”。两年时间,前后修改十几次。终于,经过长期的挖掘整理,团风县贾庙乡现收录有《雁别翅》《扑天鹅》《八哥洗澡》《牛擦痒》《回头望》等18个曲牌。

记者 余涛 摄

赓续薪火,担起一份传承责任

四季更迭,时光如大浪淘沙般从历史的长河中淘出了很多故事,也留下了金子般宝贵的财富。

为了保护传承团风丝弦锣鼓,团风县委、县政府给予扶持,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对丝弦锣鼓进行收集整理,采集了一批原始文字、音像资料。2006年,团风丝弦锣鼓被列入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在延续光辉的同时,开创性地传承下去。丝弦锣鼓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看到非遗保护的艰难,也看到传承创新的使命。

2017年,贾庙乡文化站的老站长漆正德退休离岗。新站长漆磊接过父亲手中的交接棒,继续在非遗传承路上向前行进。

“父亲的大半辈子都是在文化站里度过的,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文化站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漆磊说。

如今,团风丝弦锣鼓队开始频繁现身于市、县级的大型活动。“中国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熊师傅他们又要忙起来了。”漆磊笑着说。

“为了让演出效果更好,我们还设计了统一的演出服。”漆磊一边从柜子里拿出乐队的演出服一边说。

演出服以红色为主色调,金色镶边,胸前盘踞两条祥龙,裤腿则绣上了金色祥云。队员们换上喜庆的演出服,现场表演了一小段传承曲目。

场地虽小,依旧不能阻挡锣鼓喧天、响彻云霄。

当提及传承,漆磊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淡淡地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个项目传承和保护下去。”

截至目前,针对团风丝弦锣鼓项目保护,已成立由专家参与、县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县文体局具体负责的保护领导小组;聘请专家组成研究机构,以文化站为基地开展辅导培训,培养骨干力量;完成制作团风丝弦锣鼓专题纪录片并录制演奏现有曲牌。除此之外,贾庙乡文化站每年定期开展丝弦锣鼓培训班,加强艺术交流。

下一步,贾庙乡文化站还将打造团风丝弦锣鼓非遗基地。通过展示团风丝弦锣鼓的相关乐器、服装,并联合当地小学开展“丝弦锣鼓进校园活动”等宣传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传承团风丝弦锣鼓。

【链接】

团风丝弦锣鼓简介

团风丝弦锣鼓是团风县独一无二的民间器乐演奏艺术形式。它是人们长期生活当中提炼形成的民俗交响乐,是团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据初步考证,团风熊家塆丝弦锣鼓队是鄂东地区现存唯一的一支丝弦锣鼓队伍。它曲牌多样,乐器齐全,演奏活动频繁,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丝弦锣鼓由打击乐、吹奏乐、弹拨乐、拉弦乐四类乐器组成。其中打击乐器8种:包括大鼓、马锣、大锣、小锣、钵、皿磬、云板、梆鼓。吹、弹、拉乐器10多种:包括二胡、京胡、板胡、月琴、琵琶、笛子、箫、笙、唢呐等。演出人数一般在18人以上,最多可达百人。根据需要,可原地静态演奏,也可在行进中动态演奏。演奏由马锣手通过将马锣抛空数米后接打来指挥整个乐队,打击乐和管弦乐可交替演奏,也可分别演奏,演奏技巧性强,演奏阵势宏大,音乐悠扬动听,是农村祭祀、节庆、红白喜事等重大活动不可缺少的民间大型交响乐。

团风县熊家塆丝弦锣鼓起源于清雍正年间,是由罗田的一位王姓师傅传艺于此,至清末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全塆男女老幼都会吹拉弹唱。1944年秋,鄂东一带大旱,到处拜神求雨,丝弦锣鼓就随求雨大军表演到了新洲、罗田、麻城等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熊家塆30多人的丝弦锣鼓队受邀到区政府所在地贾庙进行庆典表演,受到了当时县、区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一时间轰动县区。经过长期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现收录有《雁别翅》、《扑天鹅》、《八哥洗澡》、《牛擦痒》、《回头望》等18个曲牌,2006年被列入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近二十年,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加之老一辈师傅相继去世,丝弦锣鼓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因此,对丝弦锣鼓的抢救保护已迫在眉睫。

团风县熊家塆丝弦锣鼓的主要传承人熊提生,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一生钟情丝弦锣鼓,是不可多得的传承人。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丝弦锣鼓得到资金扶持、人员培训及劳务补贴等方面的支持,使团风丝弦锣鼓逐步恢复。

(责编:汪泽滋)

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