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产业帮扶就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截至6月末,65%左右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年度计划开工21.6万个、开工率达90%。
产业是就业的保障,产业发展壮大了,就业岗位就会增多。去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城市部分行业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农民工返乡就业,再加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和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令农村就业问题凸显。对此,有关部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落实就业帮扶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多举措帮扶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有效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运营好就业帮扶车间和其他产业帮扶项目。截至6月末,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25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40万人。可见,乡村产业帮扶就业形成了强大的支撑力量。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帮扶工作,增强社会稳定器作用,推动农村稳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有必要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就业帮扶工厂。要因地制宜,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项目,比如绿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政府可出台产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下乡、资本下乡。邀请科研院所、行业专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帮助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产业融资支持,由政府出资帮助贫困地区建设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逐步将纺织服装、商品印刷、包装制品、生活日用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技术含量偏低、劳动密度较大的产业转移到乡村,开设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返乡人员、脱贫人口等就近就业。
要精准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培养技术人才和创业人才。各地需畅通返乡人员、脱贫人口、失业人员的求助渠道,建立乡村帮扶托底机制,健全失业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生活保障联动体系,构建政府与企业的就业联系渠道,帮助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及时将就业困难人员纳入援助范围,实施精准分类帮扶,研究制定个性化援助方案,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细化帮扶,确保每个人都能就业。可以设立乡村技能培训中心和创业培训中心,为农民免费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产业创业培训,培养乡村产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和创业人才。鼓励返乡人员、毕业生、退伍军人等自主创业,邀请企业家、乡村创业领军人物等进行指导,传授创业经验和技巧。
还应建立高效率的产销对接机制,打造乡村产品优质品牌。对于乡村产品销售通路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加强供应链产业部署,推动电商、物流等下乡,帮助建立电商平台和线下销售的网络渠道,吸纳农民在新领域就业。充分利用社交平台、直播带货等新销售模式,引导乡村与市场有机衔接,探索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收益增加。同时,相关部门可以牵头组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促进产销合作,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收益。乡村产品的品质是塑造优质品牌的关键,要统一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责编:白楚云)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上一篇: 罗春早:争做垃圾分类的引领者
下一篇:最后一页
新华社天津8月4日电(记者吴黎明、邵香云、黄江林)一边打着电话,一边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连日来,多地紧盯防汛重点,全力搜救被困人员
中部战区空军某部官兵在北京市怀柔区庙城镇怀河岸边装填沙袋(8月1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