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青薯9号”,小洋芋折射高原乡村的变化

    2022-04-12 16:33:12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时过春分,土壤刚刚解冻,正是青藏高原春耕开启时节。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山城村村口田地里,传来拖拉机的阵阵轰鸣声。

村民姜有盛双手紧握方向盘,驾驶拖拉机翻整田地。他不时地回过头,查看拖拉机行进轨迹是否出现了偏差,及时调整速度和方向。“地里今年种洋芋,对土地透气性和排水性要求高,要保证每一寸土地翻整到位。”

洋芋即马铃薯,是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之一。“过去自家就几亩地,面积小,品种差,种一亩洋芋只能收2000多斤,算上成本,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姜有盛说,现在加入合作社,规模达到上百亩,还种上了新品种,“亩产最多能到8000斤咧。”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合作社农机驾驶员,姜有盛现在一天的打工收入有150元,每年大约可以干半年时间。家里的9亩耕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有4000多元的流转费。加上农闲时出外打工,姜有盛一年收入能达五六万元。

产量翻倍,口感绵密,更耐储藏……小洋芋的大变化源自当地马铃薯产业种薯繁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在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智能温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将一粒粒“弹珠”大小的微型薯,收集打包装车,运往各个合作社的种薯繁育基地。

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石玉文介绍,大通县平均海拔2400米以上,气候冷凉,病虫害较少,是天然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场。“我们选择优良品种的马铃薯,通过组织培养得到脱毒苗,再移栽到温室中种植,就可以得到用于原种生产的微型薯(原原种)。”石玉文说。

微型薯(原原种)经过一年的培育即可长成原种,继而进行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的繁育,再用这些种薯来生产适于大规模种植的商品薯。“像我手中的‘青薯9号’,不仅抗病性强,生长速度快,个头还大。”石玉文说。

石玉文介绍,每亩仅需要150公斤的新品种种薯,经过半年的种植,平均亩产就能达到3000公斤以上,是过去的两到三倍。按照每公斤1元的收购价计算,大通县如今马铃薯种植面积10万余亩,年产值能达到3亿元。(李宁)

关键词: 马铃薯产业 种植面积 种植规模 种薯繁育体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