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内 >
  • 南开大学王晓晨课题组成功“敲开”吡啶类化合物新大门

    2022-04-06 11:28:53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吡啶类化合物是农药、医药、日用化学品等产业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日前,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王晓晨课题组利用有机硼做催化剂,巧妙地激活了吡啶环C3位的反应活性,成功“敲开”了吡啶类化合物高效合成的一扇“新大门”。

“直接在药物分子的吡啶结构上做修饰改造,可以快速得到具有类似活性的新化合物,通过活性测试和安全评价,有望成为新药物。”王晓晨介绍,修饰改造吡啶的位点有3个,分别是C2位、C3位、C4位,目前绝大多数吡啶结构的修饰改造都是在C2、C4位上完成的。吡啶环的缺电子性和强配位性,让C3位修饰难度增大,成为阻碍人们进一步改造利用吡啶的一道“难关”。

王晓晨课题组利用有机硼催化的吡啶硼氢化反应中产生的1,4-二氢吡啶中间体,通过引入亲电试剂,实现了吡啶C3位烷基化反应。由于1,4-二氢吡啶的β位具有较强的亲核性,保证了取代反应的高活性和专一的位置选择性。实验验证,新策略对于各种取代的吡啶和亚胺均适用,可直接应用于多个药物分子的修饰改造,且吡啶用量小,位置选择性专一,反应条件温和。

“新方法为含吡啶药物分子的后修饰提供了一条便捷、高效、精准、通用的新途径。这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医药、化工等众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王晓晨说。

日前,介绍该工作的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和单位的支持。(张建新吴军辉)

关键词: 南开大学 王晓晨课题组 吡啶类化合物 药物分子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