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召开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

    2022-06-24 11:06:38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今年是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第三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资源超载、环境污染、供应链安全不确定等诸多压力,公众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升。面对新形势,如何对食品安全的前沿发展达成共识?面对新需求,如何对发展势头正旺的替代蛋白等新型产品开展安全评价及监管技术研究?面对新情况,如何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日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围绕“以‘大食物观’把握食品安全与健康新机遇”的主题,在线召开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陈君石、孙宝国、苏国辉、江桂斌、陈坚、任发政、谢明勇、单杨8位院士参加大会及各分论坛。此次大会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作为全球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权威性与高端性并重的国际盛会,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已连续举办13载,在促进全球食品安全、营养健康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方面,在提升我国食品安全和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次大会继续以服务政府决策和回应行业热点问题为导向,立足科技创新,汇聚全球智慧,把脉食品安全与健康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搭建政府与产业沟通合作的桥梁纽带,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国际经验参考,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此外,《食品安全最佳实践白皮书(2021-2022年)》也在会上发布。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的食品安全历经14年的打磨及疫情的考验,整体趋势稳中向好,成绩有目共睹。2021-2022年中国食品工业的深刻变化,以“大食物观”目标的确立,全新行业的迅速生长,市场向价值型回归三个主要变化为特征。一是“大食物观”目标的确立。在国际形势剧烈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快速改变的背景下,建立“自主、可控、安全性”的产业链成为当务之急。树立大食物观,深度开发国内现有资源,为确保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注入了科技的内涵,提出了多元化的路径。科技界数十年以“藏粮于食”为目标所形成的科研积累和新资源食品法规标准的逐步完善,已构建起支撑“大食物观”落地的软实力,对中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利好;二是中国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自信正影响和改变市场的格局。疫情中足不出户的网购习惯被延伸,预制菜行业等一些边界模糊的行业迅速生长,激活了中小食品、餐饮企业的创新;三是食品消费市场向价值型回归。食品消费已呈现出“捂紧钱袋”的理性和价值型产品的回归。大多数企业向内发力,走科技创新、差异化发展、品牌培育之路。而大量具有健康价值和功能食品的出现,目前缺乏法规护航。对稳中向好的中国食品安全留下了“变中求稳、向好”的新课题,需要大家共同破解。

“中国的食品安全要更上一层楼,关键之一是要对食品安全的前沿发展达成共识,包括理念和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在会上谈到,2008年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持续稳中向好。然而也要看到,食品安全还会是一个长久的话题,我国仍然面临农业和食品业生产结构落后、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及食品欺诈等利益驱动的违法行为。“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要更上一层楼,必须按照‘四个最严’的方针,实施社会共治。在这一过程中,要运用前沿理念,找出前沿问题,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制定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措施。”在陈君石看来,前沿理念即以风险为基础,以此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前沿问题,同时参考国外经验,提出适合国情的解决方案。他以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等为案例,分享了如何通过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开展各类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监测、制定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限量标准和防治指南等举措,来做好食品安全的前沿实践。(姜虹)

关键词: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国际食品安全 全球产业链 食品消费市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